粵藝通訊五十二期 之二

粵劇《牡丹亭驚夢》

「幽媾」可觀 整體兒戲

賀歲片來來去去那幾部,不如去看賀歲大戲,於是看了三晚「慶鳳鳴」粵劇。最先訂票是《牡丹亭驚夢》,因為從未看過,而今年「香港藝術節」原定演出「上海崑劇團」足本《牡丹亭驚夢》,由紐約、巴黎和香港的藝術節特約合資製作,卻因上海文化部不滿這個版本,加以禁制,更引起我的興趣。

讀了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原作劇本,覺得很豐富很傑出,深感單看文字可能更妙,台上演出未必符理想,況且花幾晚時間看崑劇足本,恐怕自己捱不住,聞說陳士爭導演的處理實有問題云云。至於西方改編的另一派《牡丹亭》,由譚盾作曲,亦引起好奇,不知他日會不會在香港演出呢? 

並非唐滌生佳作

唐滌生的粵劇《牡丹亭驚夢》,把湯顯祖原作五十五折縮為八場,集中於杜麗娘和柳夢梅的夢中緣、人鬼戀和復活風波,僅存骨架,大刪枝葉。坦白說,我相當失望,在看過的唐滌生粵劇中,這套肯定不是他的佳作。

這晚不是全無可觀,開頭「遊園驚夢」過得去。中段「玩真、幽媾」最佳,發揮了唐滌生最拿手的愛情試探、真幻交織的情趣,小生花旦長篇對唱,浪漫迷人。當晚梅雪詩和林錦堂不在最佳狀態,但仍保持水準。尤其梅雪詩的高音造詣,正值成熟階段,自成一家了。

不過此劇的故事發展過促,刻劃不夠精細。場面則太鬆散,經常由演員爆肚地打情罵俏,尤聲普和廖國森更時時整蠱作怪搞笑,雖有通俗效果,引起觀眾笑聲,整體卻嫌兒戲,劇力實欠嚴謹。

其實原作的石道姑充滿趣怪喜劇,記得演藝學院把《牡丹亭》改編為歌劇《少女夢》時,石道姑一角大演女丑惹笑招數,很突出。可惜粵劇的石道姑只是茄喱啡,跟出跟入而已。

粵劇整體不統一

看後重讀辛其氏《閒筆戲寫》書中一篇談《牡丹亭驚夢》,正是指出「幽媾」一場精采,而整體不完整,太守和老師「不知何故,竟成了諧角。過年過節開戲,滿院笑聲,倒也喜氣,但這樣一來,離原著精神就愈來愈遠了。」辛其氏看過崑劇《牡丹亭》幾個折子戲,認為細膩婉轉、曲折幽微處,非崑劇莫屬。

粵劇版本後段也略有奇筆,柳夢梅拜見太守岳父時,暢述和他已故三年的女兒交歡,聽來好像戀屍狂電影《非常吻感》,有荒謬劇的效果。總的來說,這粵劇不統一,最好再有劇場高手來加工一下,才不愧原作的世界名著級數。

石琪

原文轉載於明報1999年2月23日

[上頁]〔下頁〕〔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