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藝通訊六十期 之二
新春看慶鳳鳴新劇有感
一月初還在報上看到演員為未收到劇本而著急,所以對新劇《亂點鴛鴦譜》也沒有寄予厚望。心想新年但求開心熱鬧,對劇情的要求也不用太認真,誰知在無甚要求情況下仍會感到失望。第一件令人失望的是看不到此劇何以適宜作賀歲演出。縱觀全劇,講述的是才子佳人苦戀,老年人重富嫌貧意圖拆散,及後才子高中,愛侶得成眷屬的老套故事,全場看不到半點輕鬆惹笑的情節。但是,若要嚴肅地看這劇,處處重覆犯駁的情節編排卻又令人不忍卒睹。難怪一位開始看粵劇不足一年的朋友也說不能想像此劇與《李後主》等名劇竟出自同一手筆。
回想八年來《慶鳳鳴劇團》開的新劇不算多,包括九五年的賀歲劇《蘇小妹三難秦少游》,九七年的《 碧玉簪》,九九年的《風流王大儒》和二千年的《牆頭馬上》和《紅梅白雪賀新春》。嚴格來說,《蘇小妹三難秦少游》,《碧玉簪》和《紅梅白雪賀新春》幾個劇皆取材自同名電影、粵劇或上海越劇,在情節人物甚至曲目編排上皆有據可依,不能謂之全新創作。而《風流王大儒》、《牆頭馬上》雖是劇情單薄,無甚可觀,卻仍算有曲可聽,普羅觀眾亦未至抗拒。可是,到了這齣《亂點鴛鴦譜》,除了應題一個「亂」字之外,值得欣賞的就祇有演員在演繹上無可為而為的努力。
常言劇本為一劇之本,一個好的劇本固然歷久常新,廣泛流傳。但是,在創作不易的現實上,觀眾所要求的也不一定是甚麼嘔心瀝血之作。反之,一個通俗的故事若有流暢的情節,悅耳的曲調,再加上演員細意的演繹,在多演多鑽研多改進的前提下,也可以成為觀眾喜愛的劇目。試看新春期間《慶鳳鳴劇團》演出,名劇如《紫釵記》和《再世紅梅記》等,劇本與演員的功力互相輝映,越演越投入,將觀眾也帶進了舞台的世界。名劇以外的,如演至第五年的《碧玉簪》,雖然演出人物不多,情節亦頗為局限,大部份戲場都祇得兩個人在台上(甚至祇得一個人在演戲),但在多次演出之後,曾經演得吃力的戲場已見從容,初演已令人叫好的部份就更演得傳神。並不熱鬧、變化也不多的舞台卻成了名家演身架的地方,觀眾自然也可以看得投入。其他劇目如《情俠鬧璇宮》,《花田八喜》等也非劇力萬鈞之作,但當情俠不但會談情還是身手靈活、武藝超群的大俠,卞磯與春蘭可以唇槍舌劍、隨機應變地交流的時候,觀眾樂的就不祇在文武生反串的一兩幕,這等劇目也自然成了真正熱熱鬧鬧的賀年喜劇。
毋容否認,觀眾普遍地眷戀著一些著名的劇目,但這也因為對新戲欠信心。若一個新劇本落在一群資歷深厚的名家手中仍是無法處理得好的時候,叫觀眾又怎會有重看的心呢?但若新劇是認真寫成的,由一個長期合作的劇團不斷演出和潤飾,十年、廿年後難道不會成為另一齣《紫釵記》嗎?不過,若然沒有這樣的視野和承擔,劇團也真的不用白花氣力去採用新編劇本了。純粹從吸引觀眾,令大家有新鮮感來說,目今也還有不少劇本可供選擇的,要處理這些現存的劇本,相信還要容易一點呢!
以另一套新演的《無情寶劍有情天》為例,其「可演性」就遠比《亂》劇為高。當然,從服裝、佈景所見,《無》劇的籌備工作也明顯地較細緻和充裕,這也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明證。演林家戲寶,林錦堂這個徒弟是從不鬆懈的,是次演出,但見他身手靈活,虎虎生威,在演繹而不在抄襲師父的神髓,可見在各項編排上下過不少功夫。梅雪詩向來不擅於此類劇種,卻能以自己的風格,也不吝嗇動作身段去演繹呂悼慈這角色。初演之晚因各人皆略見緊張而未臻完美,次晚演出已見明顯改進,觀眾亦看得喝采連連,演員為該劇所付出的努力也算是有回報。
舞台劇的獨特之處是每次演出都不同。一個認真處理的演出,即使不是十全十美,觀眾也會回味,因而再看、三看的;若每次重看都能有不同的感受和得著,這個劇目也自然會流傳開去,吸引更多觀眾。一個劇本若是認真也處理不來時,「劇本難求」的慨歎就祇好不斷繼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