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周刊- 新光結業

明報周刊- 新光結業

文章pang_constance » 週六 2月 04, 2012 5:16 pm

圖檔

圖檔
pang_constance
Site Admin
 
文章: 520
註冊時間: 週三 12月 28, 2011 9:49 am

Re: 明報周刊- 新光結業 (文字版)

文章pang_constance » 週六 2月 04, 2012 5:21 pm

戲迷的見證

新光一旦結業,最為惋惜者相信是一班資深的戲迷。

現為《戲曲之旅》特約撰稿人的徐嬌玲,本身也是資深戲迷,於1970年代創立林錦堂的戲迷組合「錦園友誼團」,又曾自資出版季刊《粵藝通訊》二十年,免費送予戲迷朋友及梨園中人,報道粵劇圈信息以推廣粵劇。

數十年來,徐嬌玲也見證了新光戲院隨著粵劇步向衰微而漸變寥落的過程。

邊看邊吃,最為好味
每次入場前,徐嬌珍總喜歡到附近的茶餐廳喝杯奶茶,提提神,好準備看戲。這習慣也延續了幾十年沒變。

九十年代,她是新光常客。最常看的是慶鳳鳴的劇目。「到了大型戲班演出時,門口保准停滿了名車,常見閨秀名媛來捧場。可惜粵劇貴族,現在也愈來愈少了。」 回味那個時代在新光看戲的體驗,一股濃烈味道瞬間飄入記憶中。新光有一段時間最出名是臭豆腐和油條。一到中場休息,觀眾就奔湧到門口排隊買。徐嬌玲笑了笑:「一邊看戲一邊享受這種味道,真是很正!」

看戲吃東西,成為一種文化記憶。有一次,徐嬌玲在新光看戲,中場休息時才發現姐姐也在場,兩人遠遠望見並相互招手。只聽姐姐大呼:「快過來啦,請你食蕉!」話音剛落,滿座熟悉的戲友一片嘩然。向來文靜的她當下一時無語。

看戲當作胎教憶新光往事,她特別難忘座位第一行。 她當年將看戲當胎教,兒子幾個月大就抱入戲院聽大鑼鼓。「不像現在的劇場,六歲以下不得入內。」

1977年,觀眾席座位第一行,她忙於為林錦堂的《血証嫁衣仇》拍照,請友人照看孩子一會兒。拍著拍著,餘光掃到地上,竟見到兒子在第一行的走道歡樂地爬來爬去。原來,友人也忙於醉心看戲,鬆手讓小孩兒自己玩。台上演戲,台下爬牛牛。後來,兒子跟在林錦堂身邊學戲,與粵劇結緣。

2003年,徐嬌玲看戲時,觀眾席一旁的男廁水浸,水漫出來觀眾席。她恰好坐在觀眾席第一行,觀眾們抬起腳來,繼續看戲。「幸好穿了高跟鞋!」中場休息時,工作人員才疏導清理積水。

最輝煌的時代

徐嬌玲說,所有的戲院都在1990年後消失了。八十年代後的二十年,是新光戲院最輝煌的時代,尤其是利舞臺拆後,北角地鐵通車了,交通更加四通八達。 「當時粵劇界仍有許多具號召力的大老倌,也有來自國內的表演團體,各路英雄爭相度期,以能登上新光舞台為身價的表現。黃金時期,預約火爆到要排隊租場,不容易拿期。」

1979年,為了重振港人對文革後中國的信心,新光舉辦廣東粵劇團名角名劇大匯演。紅線女、陳笑風、林少群、羅品超、文覺非同台亮相,掌聲、歡呼聲震撼整座新光,徐嬌玲大開眼界,見識什麼叫「大老倌出台」。

自此,陸續見到國內地方戲曲來新光表演。早年見內地演員的化妝品如顏料一樣粗糙,她還掏錢買化妝品送給他們用。

偶像消失,戲院寂落

1997年,廣州紅豆劇場「應景」地上演政治化現代粵劇《春到梨園》。她見紅線女親自帶隊。「她主要是做PR,未有上台表演。」這便是左派的色彩。

當年,聯藝公司支持林家聲組織頌新聲劇團,主辦了很多聲哥的演出,成為票房的保證。直到龍劍笙、林家聲分別於1992、1993年退出舞台,偶像消失,戲院開始寂落。

之後,長期活躍在新光舞台的,還有慶鳳鳴、鳴芝聲劇團。只是,當香港電影開始沒落,加上沙士襲擊、戲院大裝修,新光愈是沉寂下來。

裝修前,新光的燈光設備老化,黯淡到看不清楚。「試過二樓電影院買了票之後電影不開場,因為僅得我一個人購票。有一年,過年經過新光,不聞鑼鼓,烏燈黑火,十分蒼涼。」

徐嬌玲見到,2000年之後,很多業餘粵劇曲藝社在此表演,免費送票。車子從老人院一車一車地接人過來。「感覺粵劇前景可悲。」
pang_constance
Site Admin
 
文章: 520
註冊時間: 週三 12月 28, 2011 9:49 am


回到 資訊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