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藝通訊四十三期

林錦堂空中傳情...談北京之行,訴演戲感受,說戲迷力量

風塵僕僕,剛隨香港藝術家訪京團自北京回港,偶像林錦堂的聲音便分別出現在新城電台及香港電台第二台的訪問節目內。數十分鐘的訪問過程中,林先生發表了他對是次訪京的體會、對香港前景的看法之餘,也讓聽眾對他的入行經過、個人生活習慣、對粵劇的熱誠及他如何推動自己在藝術上改進,及他如何與戲迷相處等都有一定的瞭解。現就該兩次訪問作間略的撮要,讓未能收聽到有關節目的朋友也能分享。

面對九七的來臨,林先生是次訪京,一方面希望瞭解北京方面對香港粵劇發展的看法,另一方面也藉此機會向北京反映,希望九七之後香港各劇團能保留各自演的特式和方針。但由於北京人士對粵劇,甚至粵語的認識不深,所以只能作一些意見的交流。在參觀各大型芭蕾舞、音樂等培訓中心後,他也感受到國家的支持及足夠的排練場地對藝術發展的重要性。不過,是次到北京令他感受最深的,似乎是一些偏遠窮困地區在醫療上的缺乏和需要,令他因而有意聯絡其他志同道會的文化人籌措金錢協助該等地區建立醫院。

除了上述見貧苦而欲施援手的文化人氣概外,林先生的日常生活也和他的劇藝術分不開。雖說他平日說話時中英夾雜亦富有幽默感,公眾場合中他也表現得很低調和毫不刻意,全不似一個「粵劇人」,但他花在粵劇的時間卻不少。他每天起床就練聲,讀曲,一有空就逐個唱腔仔細鑽研。平時消閑也喜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唱局中相會。他更經常觀看各地戲曲的錄影帶,從京劇、越劇、各地的民族舞蹈或舞台劇中吸收靈感,希望發揮在粵劇演出上。林先生覺得香港的粵劇演員,因沒有導演在表演方式、身段上引導,要進步就只有靠自己努力和劇團上下的互相鼓勵和催逼。他更認為,即使有導演制度,演員還是需要有自己發揮的空間的,是以不斷改良和鍛鍊自己的身段和唱腔是必須的。

林先生對粵劇的投入源自他對這門藝術的濃厚興趣。他說自己是不知何故入行的,他的父親服務於警界,與粵劇拉不上關係。小時候只因沒有玩伴及喜歡聽歌而到工會舉辦的訓練班習唱學演,結果入了行並且在這行業中渡過了許多年月。到今天,雖然粵劇演出的成本非常高,收入不算太可觀,練唱、排演也要付出很多(他最近作身體檢查就發現因年少時練功傷及腰骨要進行六個月的物理治療),他還是因這自小養成的興趣而堅持下去。問及他在這行業中的得益,卻是在台上台下比別人經歷更多的世態炎涼!

相信他的另一得益是一批自年輕支持他直到今日的戲迷 -- 錦園友誼團的中堅份子。除了要僱用一位專職的衣箱外,有兩位戲迷還義務作他的衣箱。此外,她們還常常充當了他的秘書:為他查考資料、儲存剪報。更令人感動的是當他需要找尋一個劇本時,她們竟會為他從錄音中譯出整個劇本的曲詞呢!能令一群戲迷對他如此忠心,除了是因他的魅力外,他解釋是因「真誠」二字。他不單將他們當作戲迷,還把她們視為朋友。他還笑言,看著戲迷與他一同成長、結婚、生兒育女,也希望看到她們將丈夫薰陶,把他們也帶來欣賞他的演出呢!

當有這許多人欣賞他時,他又最喜歡自己的那一個演出呢?由於他期望自己能有一個演得毫無錯漏、得心應手的演出,所以暫時還未有一個能滿足他的高要求,但他個人較喜愛的劇目是《李後主》和《紫釵記》,而對整個《慶鳳鳴劇團》來說,他較喜愛的是《再世紅梅記》和《紅樓夢》,因各人皆有不錯的發揮。

雖然他在粵劇事業中有不錯的成就,而這也是他興趣的所在,他卻不希望子承父業。反之,他較喜愛兒子和自己有各自不同的興趣和發展。

最後,當談及粵劇藝人的根據地 -- 八和會館時,他對現任主席有頗高的評價。一方面因她在任以來,八和不像從前般守舊和不肯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由於汪主席在八和中沒有利益衝突,所以處事能做到嚴明和公正。而且,在實踐計劃時,她會很有耐性去做好一件事,而她的堅持亦可令其他同業不得不和她合作。因此,他也希望汪主席會再連任。至於他自己,亦希望如現在一般,在九七之後繼續留在他相信能保持原狀的香港發展他的演藝事業。

[上頁] [下頁]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