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藝通訊五十八期 之一

  賞「慶鳳鳴」

 

今年夏天,慶鳳鳴的戲迷可樂透了,七月在香港可看到近期少演的戲碼如李仙傳、百花亭贈劍等;眷戀名劇的則可於八月份赴澳門過幾天渡假式的看戲生活;喜愛於週末到新界走走的,九月份的巡迴演出也必然地成了每次郊遊的壓軸節目。而更多的人當然是三者皆選,盡享歡愉了。因此,這幾台演出可說越做越旺,看的人也越看越開心。

 要談這幾台戲,印象最深、不可不提的是濠江之旅。雖說四年前曾在此地演過幾天神功戲,這次應邀在澳門文化中心演出的規模卻不可同日而語。七月份赴澳開記者會和簽名會已見戲迷的熱烈,八月初由兩位台柱林錦堂,梅雪詩加上編劇葉紹德所主持的戲曲講座也給港澳戲迷坐滿了文化中心的演講廳。與會者除了充分表現對偶像熱情的擁護和愛戴外,所提出問題也反映他們對偶像甚至整個劇團發展的關切之情。

 八月十一日,正式響鑼了。從香港來的支持者和有點陌生卻滿懷企盼的澳門朋友坐滿了整個劇院。雖然他們的熱情令劇院的溫度也升高了(聞說該中心從未招待過這樣多觀眾,所以冷氣供應負荷不了),搖著場刊當扇子的觀眾仍然看得投入。台上各台柱演得超水準,扮相之美更勝平時,新知舊雨都如醉如痴。台下從未在觀眾席出現過的白雪仙更叫大家都興奮莫名。難得的是這份興奮並未騷擾台上的演出,縱使中場休息時鎂燈不絕,誰也渴望將這位超級偶像的風采留下,演出時大家的目光卻都集中台上的柳夢梅和杜麗娘身上,可見演出者的吸引力。

 接著下來的三晚演出都沒有叫人失望。當然,「牡丹亭驚夢」,「蝶影紅梨記」,「李後主」和「再世紅梅記」都是膾炙人口的劇目,也是慶班的戲寶。而在澳門所感受到的,是比在香港更明顯和實在的團結與同心,演員比平時更抖擻精神,落力演出,將好戲提昇到更好的層次。因此,雖身在遙遠的對岸,開場前「撲飛」的現象倒叫人以為重回了熟悉的新光戲院,令該文化中心的售票人員也感驚訝。而劇院的設施也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寬闊舒適的座位令每位觀眾都可以在毫無遮擋下盡情欣賞;新穎的燈光設備也能將豪華繽紛的佈景和精緻的戲服映照得更悅目和富立體感。美中不足的是音響效果未能充分配合,音量略嫌不夠,影響了音樂和唱曲的效果。

 成功的演出帶來的是每晚散場時許多眷戀不捨的觀眾,是一晚比一晚多的澳門戲迷新面孔,令支持他們的觀眾也同感喜悅。 回顧是次演出的成功,除卻了歷史、地域等因素和劇團本身的號召力外,多方面宣傳的配合也可記一功。電視、電台的訪問節目,多份報張對演出消息的報導都對吸引觀眾有正面積極的作用。前述的簽名會和講座更令幾許香港戲迷妒忌,齊問何時可在港舉行同樣的節目。

[上頁] [下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