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藝通訊五十三期 

從話劇看粵劇發展有感

看話劇「南海十三郎」、「劍雪浮生」,像重溫了一頁香港粵劇發展史。從舞台上劇化了的角色和情節可以見到幾十年來不少投身粵劇藝術的人如南海十三郎、唐滌生、薛覺先、任劍輝、白雪仙等都曾將或多或少的改動放進粵劇演出中。因著他們的努力,我們今天可以肆意談論傳統粵劇行當與六柱制、評價南北兩派演繹的異同,甚至檢討才子佳人戲的興起對粵劇發展的利與弊。短短兩三小時的舞台故事能反映的雖僅是雪泥爪印,卻也在告訴我們:幾許有心人將改變、革新引進粵劇的真正原因也和今天的粵劇圈一樣,源於「危機」兩字。

要求新意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改革需要面對困難也是千古不移之例:南海十三郎曾經備受歡迎的劇本終有不合時宜的一天,唐滌生的文雅創作也不見得一帆風順。唐氏憑藉他的天才,將元曲宋詞改寫成粵劇劇本,為粵劇發展寫下了重要的一頁。誰知道今天被奉為棄理想。他們堅持為粵劇引入新元素、帶領觀眾前進的信代,奠定了「仙鳳鳴」超然的地位、造就了「雛鳳鳴」三十年璀璨的發展,甚至成為了今日圈中兩大中流砥柱 - 「慶鳳鳴」與「鳴芝聲」的倚仗。但是,四十年來,幾許鑽研雕琢、細意推敲之後,演繹得更精彩、更有生命力的李益霍小玉柳夢梅杜麗娘等故事人物,因著劇情角色的限制,也不可能有甚麼大變化。看了他們四十年,對角色情節瞭如指掌的觀眾還可以有甚麼期望?四大名劇這賣座保證又可以維持多久?

面對危機,我們不可能要求唐滌生重臨世上再譜新曲,但從業者卻應有當年任白的決心和信心,勇敢地帶動起新的一浪,粵劇的發展才有機會再創新路。這樣的責任是今天每一位粵劇從業者所需要承擔的,而近年吸納了大部份粵劇觀眾的兩大劇團 - 「慶鳳鳴」和「鳴芝聲」就更是責無旁貸了。

數年來所見,兩劇團所選演的劇種其實並不是單一性的。除了任白名劇、林氏戲寶外,他們也曾翻開過很多新舊劇本。但是,幾許新戲舊劇首演過後就銷聲匿跡,確實令人費解。不錯,部份劇目情節犯駁、不合時宜;也有一些劇情單調、欠缺高潮。但與其在未有更佳選擇之時便束之高閣,為何不多花點勁去改良潤飾,豐富劇情,以期達至更佳效果?任何名著也需要千錘百鍊才得以名傳後世,而觀眾也需要時間去接受一個新劇目。若連印象也未曾建立就將一個新演的劇本放棄,實在可惜。這樣下去,觀眾對唐氏名劇的迷戀破滅後,也可能會在戲院中銷聲匿跡。

另一方面,不進園林也難體會園中景致。我們可以參考影評去選擇愛看的電影,但除了經常看粵劇的觀眾外,其他人要得知演出消息也不容易,遑論去考慮一個新劇是否值得欣賞了。觀眾不懂入場,更精彩的演出、更超卓的演出造詣也是枉然。若除了四大名劇便無從知道其他劇目的內容,甚麼精彩出的創作也未必能引起共鳴。這種現象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實在難以接受。若為了因循傳統,這傳統的宣傳手法也值得再三反思了。

改變是既必須卻又不易達成的事。但在不同年代都有人努力為粵劇添加色彩,難道到了九十年代的今天卻要原地踏步嗎?憑「鳴芝聲」的雄厚資源和年輕幹勁,絕不應因困難而退縮。而閱歷、經驗與造詣都勝人一籌的「慶鳳鳴」,既有強勁的班底,又有一群不離不棄的長期觀眾,就更要擔起延續粵劇生命的重任,帶領觀眾踏進廿一世紀。

在話劇台上看著南海十三郎的淒涼晚境,不能不慨嘆英雄沒路。只願今天的粵劇從業員能更有勇氣去改革,認真地投入演出,堅持將最好的帶上舞台,讓粵劇不會面對同樣的光景!

[上頁] [下頁] [返回]